东光
佚名〔两汉〕
东光乎,苍梧何不乎。
苍梧多腐粟,无益诸军粮。
诸军游荡子,早行多悲伤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天亮了吗?苍梧为什么不亮?苍梧这里潮湿,陈年贮藏的多是已经败坏的粮食,无法作为军粮食用。远征者早起行军,情绪都很悲伤。
注释
东光:东方发亮,即天明。
不:同“否”。苍梧地多潮湿,多雾气,所以天迟迟不亮。
腐粟:陈年积贮已经败坏的五谷粮食。
游荡子:离乡远行的人。
简析
《东光》是一首杂言乐府诗。此诗主要写的是汉朝出征南越的士兵对道路艰险、早起行军的怨愤之情,反映了当时军人的厌战情绪。全诗语调沉重悲凉,具有简朴明晰的口语本色和民歌晓畅而又含蓄的特色,把史书简略的记载,以悲伤的哀唱留下了历史深沉的叹息。
创作背景
汉武帝前期外开疆域,内兴功利,轰轰烈烈地折腾了几十年,搞得“天下虚耗,人复相食”(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)。元鼎五年(前112年)是武帝在位的第三十个年头,正在“武皇开边意未已”的兴头上。不过这次征越倒不是“侵略战争”。据《汉书·武帝纪》,是年“夏四月,南越王相吕嘉反,杀汉使者及其王、王太后”,而且此前“粤(南越)欲与汉用船战逐”,武帝也造作战船,做了准备。南越内部政变,祸及汉使,自是武帝大肆进击的机会。但六年前第三次大击匈奴,损失严重;元鼎三年(前114年)山东又遭灾“方二三千里”。发兵南越的同时还西击侵边的羌人。臣民疲于军役,武帝以关内侯的高爵和重赏,也刺激不了臣子的热情。至于被迫上前线的
公仪休拒收鱼
刘安〔两汉〕
公仪休相鲁,而嗜鱼。一国献鱼,公仪子不受。其弟子谏曰:“夫子嗜鱼。弗受何也?”答曰:“夫唯嗜鱼,故弗受。夫受鱼而免于相,虽嗜鱼,不能自给鱼;毋受鱼而不免于相,则能长自给鱼。”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。
与刘伯宗绝交诗
朱穆〔两汉〕
北山有鸱,不洁其翼。
飞不正向,寝不定息。
饥则木揽,饱则泥伏。
饕餮贪污,臭腐是食。
填肠满嗉,嗜欲无极。
长鸣呼凤,谓凤无德。
凤之所趋,与子异域。
永从此诀,各自努力。
大学·诚意
戴圣〔两汉〕
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
小人闲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,见君子而后厌然,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,则何益矣。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
曾子曰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!”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